伊斯兰教 什叶派
祈求安拉赐福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后裔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یم اللّهُمَّ كُنْ لِوَلِيِّكَ الْحُجَّةِ بْنِ الْحَسَنِ صَلَواتُكَ عَلَيْهِ وَعَلى آبائِهِ في هذِهِ السّاعَةِ وَفي كُلِّ ساعَةٍ وَلِيّاً وَحافِظاً وَقائِدا ‏وَناصِراً وَدَليلاً وَعَيْناً حَتّى تُسْكِنَهُ أَرْضَك َطَوْعاً وَتُمَتِّعَهُ فيها طَويلاً

一提到伊朗,人们自然会想起沙漠、石油、中东、西亚,还有核能危机……

    其实,伊朗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家,一个高原山地国家,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接里海,一望无垠的沙漠王国中,点缀着片片绿洲……

    这里曾是古波斯帝国首都所在地,曾盛极一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曾为世界各民族的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定的纬度、特殊的板块位置、独特的地质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伊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沉淀了介于欧洲、非洲和亚洲之间独特的文化体系,从自然风景到人文历史,从风俗民情到相貌轮廓,也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饮食习惯,无不体现出其虔诚的伊斯兰教文化特质,构成世界文化体系不可或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朗百姓对中国非常友好,非常热情,也非常羡慕,说中国人很聪明,每当看到中国人时,总是喜欢竖起大拇,用蹩脚的英语说“Chin people(秦人),great people, great country……”,每每出门逛街遇到当地百姓,他们总是很高兴地向你走来,与你搭讪寒暄,一切是那样的真诚、善良、热情和友好……

    每当此时此刻,就觉得自己很是了不起,好像成了当地什么小头目,抑或是某级别的领导似的,无意中突有飘飘然之感,那种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此,我深深体会到,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科技发展了、国家强大了、形象树立了,就得到他国的尊重和钦佩……

    还有,他们知道中国的长城,他们知道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们也知道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物邓小平,他们感激中国人民,说中国是礼仪之帮,他们的许多生活器具、农产品,甚至轻工产品……大多源自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他们的摩托车大多标有“made in China”,仔细一瞧,是源于重庆嘉陵摩托车厂的。有一次乘坐北京-德黑兰航班,在德黑兰(Tehran)机场海关安检时,我惊讶地发现,从中国返伊的当地游客,他们都是大包小包的,走近一瞧,大多是生活用具,比如电饭锅、收音机、锅碗瓢盆……等之类。

    他们对前苏联非常追忆,“苏联老大哥”仿佛还在眼前,往日的辉煌仍历历在目。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前苏联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他们的许多工业产品、军工武器、汽车商品等,都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虽然现在前苏联没了,但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有底下钻洞的,大多是前苏联的东西,特别是老牌汽车伏尔加,到处都是……

    伊朗百姓也很佩服日本人和韩国人,他们说日本和韩国人很聪明,他们制造的电器产品很是了得,尤其是收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他们感到非常神奇,还有日本和韩国人的汽车……有时候比“苏联老大哥”的还要好。

    不过,在平日的交谈中,感觉到他们不怎么喜欢美国人和欧洲人,他们认为欧美是帝国主义,欧美搞霸道政策。他们认为自己爱好和平,国家也很和谐,没有窝藏基地分子,也没有搞什么核武器……他们想不通,为何美国人和欧洲人总是无中生有,没完没了地打压他们,不让他们和平利用核能,他们很生气,为何欧美人总是喜欢把邪恶和中东尤其是伊朗联系在一起。我的第六感觉是,如果美国真的对伊朗开战,会激起伊朗上下的极大愤怒,很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伊朗百姓是很幸福的,他们的社会福利比较好,包括普通教育、卫生、医疗、养老,日常最低生活保障都可以,这主要与他们的客观国情有关。伊朗面积163.6万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能源生产国,全国上下主要依靠出口地底下的“黑金”-石油。其次是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伊朗大多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王国,老百姓一年到头,基本没有多少事情做,主要是一些放牧的。伊朗城乡结构与众不同,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近两倍(城市人口4080万人,农村人口2310万人),他们的城镇化水平非常高。这刚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调个个儿。

    伊朗是禁欲的国度,因为伊朗系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为其国教,官方语言为波斯语,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在约6390万伊朗人口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这就是为什么伊朗妇女和到伊朗旅游的所有他国妇女都必须头带伊式围巾的缘故。这里禁食猪肉,这里禁酒,因为酒会乱性。女人一般足不出户,若要出门,那只能露脸,少数还带面纱,绝对禁忌脖子尤其是头发和耳朵外露,那是非常禁忌的。听当地人说,那是专门给自己的丈夫看的……由于防止太阳照射,伊朗妇女喜欢穿着自制的黑色长衫,当地叫查尔瓦。所以,每当赶集来临的时候,城市街道到处是黑压压的一群群,那是伊朗乃至中东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就是头带黑色围巾的中东妇女。

    伊朗民众很乐观、很低调,也很休闲。回头想想,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百姓生活水平稍微低点,但比较休闲、放松,自80年代初开放以来,民众生活的确一天比一天好,但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竞争也越加激烈。伊朗民众生活状态有点类似我们国家上世纪60、70、80年代的样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那种,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人与人之间很和谐,生活节奏慢,没多大竞争,悠哉游哉。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阶层和大学生们,一般都到都市周围有绿色的地方去休闲……虽然天气很热,但他们很少发火。每当深夜了的时候,难以入眠的70、80岁老头,可以开着自家破车,出去挣点外快,一般没有交警去管。正因如此,德黑兰交通拥堵现象较多,这是由他们的国情所决定的。

    “顾头不顾脚”,这是伊朗百姓尤其是男人的最大特点之一。伊朗冬冷夏热,冬天一般足不出户,夏天为图凉快,通常以拖鞋代步,一年到头,他们脚下穿的也就一两双拖鞋吧了,所以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直沿袭至今。可是头就不能这样了,无论如何头是不能亏待的,头是人的面子嘛,不论在包里、车子里,还是什么场合,必不可缺的就是镜子和梳子。哪怕吃得差一点,脑袋应该是有型的,头发应该是闪光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伊朗的理发业和拖鞋业都非常发达。

    伊朗国民也很实际。因为伊朗国情的原因,百姓日常事情较少,在大多数伊朗爷们看来,一生的追求可能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好自己的房子或别墅,然后娶个自己喜欢的老婆。所以伊朗青少年,除了读书以外,平日空了不是去挣点小钱,就是去敲打石块,打造自己的房子。与我们国家不同,他们的住房都是家家户户自己亲自建造的,大多就地取材,都是用当地石头,一两层,最多三层为好。房子内外,两个世界,白天室外高温四五十摄氏度,房子里凉快无比。远处望去,房子与沙漠融为一体,从外面看,就是沙漠黄色,非常普通,但到了房子里才发现,很是舒服、漂亮、堂煌……实力较强的家庭,其房子装扮得像阿拉伯皇宫一样……因为疆域较大,且到处是沙漠,不像其它国家一样,寸土寸金,把土地管得很死,伊朗政府基本不管百姓用地,你在哪儿种地、植绿,你在哪儿建房子,基本没有人管。

    伊朗是犯罪率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尤其是各种刑事案件寥寥无几。伊朗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规在伊朗社会各个领域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很好的弥补了法律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伊朗社会环境很安全。伊朗国民一般门不庇护,偷盗很少,抢劫则更少。无论白天黑夜,女士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安全的。因为,伊朗是政教合一治国,据当地人说,按当地教规,若偷东西,则砍掉偷盗之手;若不尊重妇女,视为不是男人;若欺负妇女,则要把你男人那玩艺儿割掉;若男女通奸,则按教规公审用石头砸死。犯罪成本非常高昂。让我们想想一下新加坡,再看看一下中国现状。

   

    伊朗是个很包容的国家。伊朗是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为该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4世纪起,伊朗曾先后遭到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及英俄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波斯帝国的兴衰及多民族文明的交融,造就了波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伊朗风俗民情很独特。伊朗喜食素,尤其是自制的面皮,当地叫做馕,这与我国新疆维族相近,若出长差或远行,可把馕卷起来,可用绳子捆绑,扛在肩上,饿了就扮下少许充饥。伊朗禁欲、禁酒、禁猪肉,肉食以羊肉和牛肉为主,女人一般待在家里,料理家务,不准出入公共场合,尤其不能露出身体面部以外其它部位,这就是伊朗乃至中东国家没有女运动员的原因。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女性,可参加一些文书工作。饭店服务员都是男性的。电视节目非常传统、“绝对正规”,不需要实施“扫黄”工作。在尊重男性自由的同时,女性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非常有实力的男人,通过教规允许,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可以娶多个老婆,但在迎娶之前,必须进行“财产公正”,你必须具备养活几个老婆的经济财产,婚后决不能离婚,一妻一套房子,分布于不同地域,每个妻子不准许见面,分配给每位妻子的资产必须是相等的。

 

    不过,看到现今伊朗的现状,你很难想像把伊朗与2600年前不可一世的古波斯帝国联系起来。

    这里冬冷夏热,室外温度冬天低于100C、夏天400C以上。不到伊朗,你不知道什么叫烈日高照,在沙漠里,顺着视线,不远处,你会看到地上冒烟,当然那是蒸汽――沙漠地里仅有的水分。驾驶在柏油公路上,前方热烟升腾,轮胎下噼噼啪啪声响,那是柏胶熔化后轮胎与道路的摩擦声。每天从野外回来,衣服变成了硬壳,那时身上的汗水中NaCl沉淀结晶……还好,这里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气干燥,虽然气温很高,人还能承受下来。如果400C以上高温,在加上潮湿气候,那只有死路一条。气温高到什么程度?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随身带的两双登山反皮皮靴,走在公路上,不到两天,鞋底儿都熔化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的汽车轮胎用的橡胶可能和我们国内的不一样,要不早就爆胎了。

    这里缺水少雨。几乎每日“艳阳高照”,及时偶尔有幸看到下雨,那也是瞬间即逝的“及时雨”,这对一篇干枯的大地而言,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出门不用带雨伞,当然除了太阳伞,对我们男子汉来讲,不会带那玩艺儿,因为太不方便,女稀稀的,最多在脸上膜点防护膏。我很佩服这里的一种微型“小草”,是附着在沙石中的,干旱时和沙漠浑然一体,很难和沙漠分得清,但只要一场雨过去,哪怕是一点点,它们能使大地,从褐黄色瞬间变为绿黄色,我把这些叫“变色草”。伊朗缺水缺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伊朗一公升水的价格相当于我国一公升汽油的价格。通过伊朗之行,更坚信了我的那个幼稚的感觉,那就是天地是合一的,当大地是一篇绿色的时候,那头顶上的天空肯定是多雨的。反之,若大地是一片荒漠,则天上是绝对少雨的……

    这里缺少绿色。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斯克斯坦相望,境内多高原,东部为盆地和沙漠,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与中国南方情况相反,我们很难看到沙漠,在伊朗却很难看到绿色,即使在夏天,沙漠里生长的也只是生命力极强的小草,我称之为“沙漠草”。最美景就是无垠沙海中的片片绿洲……他们的绿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沙漠绿洲,部分是天然的,大部分是人工培育的,与我们南方“四野皆绿色”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苍凉是也是一种美丽,但我更习惯绿色、向往绿色……

    这里石油资源丰富。我们通常把石油叫埋在地下的“黑金”,伊朗石油丰富是出了名气的。说不准儿,一不小心在哪儿戳个洞,就能流出石油来,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只能说明伊朗石油资源很多。发现、开采石油哪有那么容易?!通过在伊朗的生活,更坚信了我的草根想法,那就是天地是统一和谐平等的,沙漠和严酷的天是孪生姐妹,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严寒酷热,但并不意味着这里贫穷,因为沙漠地底下肯定有“黑金”。在伊朗,一公升汽油约合人民币一毛多,所以伊朗老百姓出车,不习惯事先加油,因为即使在路上没油了,随便问其他路过的司机拿点都可以应付过去。伊朗的水资源和石油资源正好和我国南方的相反,伊朗的油多水少,我国南方的水多油少。反正伊朗在乎的不是石油,而是水资源。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每天消耗约7700万桶原油,到2010年底将增至每天9000万桶。中东地区石油蕴藏量约为一万亿桶,占世界总蕴藏量的三分之二。在未来只有中东地区可以维持世界石油需求与供应。伊朗是OPEC第二大原油生产成员国,伊朗的石油储量约为1000亿桶,天然气26.26千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储量的10%和17%。对平衡世界能源框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也是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总是对伊朗“看不顺眼,到处挑刺”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伊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一禺,我似乎理解了余秋雨先生为什么把中东之行的感触,归结为“千年一叹”了……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伊朗乃至中东风情,可以去看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里头的很多描述,大多都是真实的。当然,若能亲临实地、详细体验,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伊朗印象

和德黑兰大学的几位帅哥合影

伊朗印象

知道我来自中国,伊朗帅哥邀请和我合影

 伊朗印象

 德黑兰大学二年级大学生


伊朗印象

伊朗主食之一

伊朗印象

中世纪马车

伊朗印象

石油井井喷处置后

伊朗印象

德黑兰大学二年级大学生

伊朗印象

伊朗某国家公园

伊朗印象

体育馆

伊朗印象

艺术中心 

伊朗印象

歌剧演出中心

伊朗印象

 

伊朗印象

伊朗的地毯很出名(丝绸之路重要据点)

伊朗印象

现代盐湖

伊朗印象

和德黑兰大学学生聚会

伊朗印象

他们的轮廓很鲜明

伊朗印象

她们很友好且大方

伊朗印象

伊朗印象

教堂边广场

伊朗印象

某教堂广场

伊朗印象

著名教堂边广场

伊朗印象

这种破旧汽车较多

伊朗印象

创绿很重要

伊朗印象

与黑色风景线合影

伊朗印象

千孔桥

伊朗印象

伊朗百姓很休闲

伊朗印象

难得的光景

伊朗印象

千孔桥前

伊朗印象

小伙子在自家楼顶上

伊朗印象

硕大石榴是伊朗特色

伊朗印象

经济林边难得的凉快

伊朗印象

乘机凉快一下

伊朗印象

独具特色的黄土房子

伊朗印象

冬暖夏凉的黄土房子

伊朗印象

阿訇-当地见多识广的有影响人物-“长老”

伊朗印象

40摄氏度高温下

伊朗印象

伊朗山地地貌

伊朗印象

千孔桥前聚会

伊朗印象

和美女帅哥抽水烟

 伊朗印象

完美的一家人

伊朗印象

典型的伊朗人请客用餐

伊朗印象

这是伊朗遍地的用车

伊朗印象

父子俩发型都很正点

伊朗印象

伊式靓影

伊朗印象

可爱的小女孩在人工小溪边嬉戏

伊朗印象

和景区的一个保安合影

 伊朗印象

景区管理员

伊朗印象

普通街道风貌

伊朗印象

伊朗印象

现代盐湖

伊朗印象

抽伊朗水烟伊朗印象

齐聚一处

伊朗印象

千孔桥前聚会

伊朗印象

伊朗代表性山地自然条件

伊朗印象

45摄氏度高温下

伊朗印象

为两伊战争阵亡将士而建的烈士公园

伊朗印象

干旱沙漠中的蜥蜴



作者 阿斯卡尔 _ 王龙
关系我们表
姓名:
电子邮件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伊斯兰教 什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