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什叶派
祈求安拉赐福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后裔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یم اللّهُمَّ كُنْ لِوَلِيِّكَ الْحُجَّةِ بْنِ الْحَسَنِ صَلَواتُكَ عَلَيْهِ وَعَلى آبائِهِ في هذِهِ السّاعَةِ وَفي كُلِّ ساعَةٍ وَلِيّاً وَحافِظاً وَقائِدا ‏وَناصِراً وَدَليلاً وَعَيْناً حَتّى تُسْكِنَهُ أَرْضَك َطَوْعاً وَتُمَتِّعَهُ فيها طَويلاً


伊朗馆:穆斯林之家

2010-12-10 15:12



伊朗馆

穆斯林之家

文/图 刘笑笑 嵇 敏 张 淼



和时常见诸报端的伊朗不同,世博会上的伊朗馆则显得古朴而低调,伊斯兰教的的建筑风格更是一览无遗。规矩的矩形外观搭配着象征大地色彩的“土”色,巨大的立柱相互连接,露出清真寺顶部模样的空间。远远望去,古朴之中渗出一种无形的肃穆。



阿丹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

“Excuse me,can you speak Chinese?”

“朋友,不要说英文!”

这是我和阿斯卡尔的第一句对话,旁边的游客听到之后不禁哈哈大笑,拿着纸笔的我也只好端着一脸尴尬的笑容立在这个可爱的穆斯林旁边。即使在伊朗馆一楼随处可见的穆斯林工作人员中,同许多游客亲切交流的阿斯科尔也依旧显眼。而对于如此独特的人物,又怎能不上前采访一番呢!




阿斯卡尔与小记者们



阿斯卡尔,男,来自伊朗,讲一口不算流利但是无碍交流的中文。略显富态的身体,裹着穆斯林常见的袍子,再配上一副憨态可掬的圆脸,让人看了便觉得欢喜,于是便也成了伊朗馆里被游客要求照相次数最多的工作人员之一。

“我来宣扬我们国家的文化,让别人了解我们伊朗,了解伊斯兰文化!”听上去略显官方的言语,但是那双庄重的双眸里看不出一丝做作。来世博会的伊朗馆已经十天,但是阿斯卡尔依然显得很精神,似乎每日的工作并不能磨灭他的激情,即便是不停被游客提出合影的要求。

“来伊朗馆参观的穆斯林多吗?”

“当然!”阿斯卡尔微微睁大了眼睛,甚至激动地抓住了我挎包的带子,“在中国的穆斯林可是有,有……”似乎是不能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数字,这个可爱的穆斯林直接拿走了我手上的纸笔,在本子上写了一个“7”,然后边念叨着边开始画“0”,“一个,两个,三个……七个。”

“七千万!”我笑着告诉他,他激动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是的!”似乎对于拥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在异国有这么多的“同胞”让他很自豪。

在同阿斯卡尔交谈之余,另一位似乎是中国人的穆斯林同阿斯卡尔攀谈起来,两人在短短地几分钟之内便熟络起来。而那位年轻的穆斯林似乎是有事需要找阿斯卡尔帮忙,只见阿斯卡尔在青年人的本子上不断地写着东西,嘴里念叨着“下次你就来这里找我……”。而青年人在离开时更是拍着阿斯卡尔的背说,记得来北京找我玩啊!

听着两人的谈话,不禁想起了在伊朗馆门口看见的那句话:阿丹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造物之初本一体,一肢罹难染全身。这,应该就是穆斯林们和睦相处的心灵基石吧!



传统中的现代文明气息

其实在整个伊朗馆里,可以处处感受到同阿斯科尔相同的属于穆斯林的宗教气息。以传统艺术为主的伊朗馆尽管也设置了“现在”和“未来”的两大主题展厅,但是她的“传统”气息仍然轻而易举地散落在了每一个角落里,伊朗馆的一楼展厅就是如此,硕大的空间被一个圆形场地隔开,两边的空间里则展示着传统及现代的一些器物、图片,只是传统的气息显得更为浓郁而已。

看展品,你看到的是伊朗古老和独特的演奏乐器、模型和波斯王国的地图,他们经过了岁月多年的洗礼,沉淀出历史的光辉,又漂洋过海到了这片土地。而一群群的游客则在他们面前驻足,读着那些注释的铭牌和标识,看懂他们的从前。

看演出,你会看到那些穿着古朴的穆斯林在高高的舞台上用自己的语言唱着独特的歌谣,还会拿起不知名的“木棒”,高高地举在手中,绕着圈子边跳边唱。台下的游客不懂那些歌谣和舞蹈的含义,但仍会热情地鼓掌,那是另一种文化带来的新奇感。

不禁想起了伊朗馆门外的那个巨型浮雕,那是一幅巨大的古代亚洲地图,东亚的盛世大唐和中东的波斯帝国被鲜明的标示出来,一条条代表着路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红线、蓝线横在亚洲大陆和海洋之上。曾经被商机联系起来的两大古老帝国,千百年后,又相遇在了这里,一同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伊朗馆外的大型浮雕



当然,伊朗人并不想其古老的文明掩盖了他们现代的进步,因此也展示出了一些颇具现代技术的物事和一些记录其现代进步的图片,这些现代文明的气息就从那些传统气氛中微微透了出来。在一面有着多幅大型图片的墙上,一幅“141飞机制造厂”的图画就向游客展示了他们的当代飞行技术的发展。而在众多的现代产品中么,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架激光竖琴了。虽然这架竖琴没有琴弦,但在激光琴弦的作用下,能够演奏出动听的乐曲。伊朗的某些现代技术也由此可见一斑。



珍奇地毯引围观,精致手工受赞叹

闻名遐迩的波斯地毯展厅在伊朗馆的二楼,这也是整个伊朗馆最具特色的一个展区。其实在一楼便有一架供游客参观的手工织布机,但是成品的吸引力似乎远远大于其制作过程。

在去世博会之前,我们就从网上了解到二楼展区有一块价值700万的“古董地毯”,但是参展的伊朗商家们并不会将如此的稀世珍宝轻易示人,因此我们也就无缘得见了。整个伊朗馆的二楼都被精美的地毯、挂毯和饰画填满了,各个产品上还会标上“人工耗时”及价格。“半年”、“1年”、“三年”、“十万”、“二十万”……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让那遍布全场的“严禁触摸”四个大字存在得毫无异议。

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伊朗的波斯地毯不使用工业生产流水线,全部都是手工制作,耗时很长,也很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技术。“一般的大地毯平均都在2至3年左右,小型的挂毯在半年至一年左右,毯子上的的图案越精美,耗时越长。”环顾四周,似乎任何一副挂毯上的图案都是一件无价的艺术品。最令人称赞的则是一匹秀在地毯上的矫健白马,全身都是几乎用白色丝线编织的它,只是偶尔在关节等特殊的部位被或浅或深的灰色稍稍加以修饰,便呈现出一副即将跃出毯面的姿态。不知如若这副地毯的“作者”能同当年泼墨即画的徐悲鸿一同竞技,谁会更胜一筹呢?

在展出和出售波斯地毯的同时,一些伊朗商家也会销售一些小装饰。在离二楼出口不远的地方,一位帅气的伊朗穆斯林青年的生意就十分红火。似乎是因为不谙中文的缘故,双方的沟通就总会出一些问题。一位中国老爷爷就在那指手画脚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而青年人则是一会儿疑惑地耸耸肩,一会儿摆摆手,一副不解的模样。旁边的游客看着笑着,是在忍不住了就一起上去交流,但局面似乎更加混乱了,除了一如既往地笑声。似乎同其他民族的的交流总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呢!

从二楼下来,出乎意料地没有直接出馆,而是又回到了离入口处不远的地方。不知是这桩规矩的建筑不好设计出入口,还是设计者故意让游客再次参观一遍,再从一楼另一边的出口离去。但既然如此,那就再次徜徉在穆斯林的气息中,让心灵得到一种升华吧!


منبع:

http://laojianzhijian.i.sohu.com/blog/view/164124995.htm


“来伊朗馆参观的穆斯林多吗?”

作者 阿斯卡尔 _ 王龙
关系我们表
姓名:
电子邮件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伊斯兰教 什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