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迪与儒家思想初步比较
——以今世生活智慧为例
沙宗平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伊朗设拉子人萨迪(سعدي شيرازي,1194?-1290)是十三世纪波斯诗人和穆塔骚乌夫(苏非派修道者)。其波斯语诗歌不仅在伊朗家喻户晓,而且传遍伊斯兰世界。其代表作是《果园》(1257)和《蔷薇园》(1258),一经问世,并家喻户晓,成为世界文学名著。萨迪大约13岁,其父亲阿卜杜拉去世,萨迪随母亲寄居在设拉子城一位地方官家中,依靠他人周济为生,萨迪在《果园》中说:“我还是孩子,父亲便去世,孤儿的寒苦,我最深知。”[1]萨迪青少年时期在故乡设拉子学习历史和文学,开始写作诗歌。
公元1142年,西辽击败塞尔柱帝国,夺取塞尔柱帝国附属国花剌子模国的宗主权。公元1172年,花剌子模沙赫伊勒·阿尔斯兰死,其子塔喀什和苏丹·沙赫(?-1193)争夺王位。在西辽军队帮助下,塔喀什获得王位,苏丹·沙赫据有霍拉桑。1193年,塔喀什夺取霍拉桑;次年,塔喀什进攻并杀死塞尔柱末代苏丹图格里勒三世(?-1194),占据波斯大部。1200年,塔喀什之子阿拉丁·摩诃末(1200-1220在位)继位,1217年摩诃末囊括河中、大半个阿富汗和几乎整个波斯,向西进攻巴格达哈里发,向东与新兴的蒙古帝国交恶,[2]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沙和苏丹札兰丁·明布尔努(Jalal al-Din Mingburnu,1220-1231在位)在蒙古军追逼下,逃入库尔德斯坦山中,被山民所杀。
伊斯兰历623年之前,约20岁的萨迪前往当时的历史文化名城、阿拔斯王朝(750-1258)首都巴格达,进入中世纪伊斯兰著名学府巴格达尼札米亚学院,师从欧麦尔·本·穆罕默德·赛哈鲁尔迪等学者,学习沙斐仪派教法,在波斯和阿拉伯诗学方面,收获最多。约30岁,萨迪陪同老师阿杜卡迪·吉拉尼前往麦加朝觐。从此开始他作为伊斯兰塔骚乌夫前往伊斯兰世界各地布道讲学的将近三十年的人生历程。他先后去麦加朝觐十四次,足迹遍及幅员辽阔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游历阿勒颇、大马士革(今叙利亚境内),的黎波里(今黎巴嫩第二大港口城市)、耶路撒冷,北非的埃及、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印度以及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等地。旅行多与商队结伴,每到一地则住宿清真寺并和学者们讨论学问,有时在广场上宣教布道。旅途中的种种见闻,成为萨迪诗歌创作的源泉活水。约在伊斯兰历643年被欧洲人俘获,去搬石头。后被阿勒颇贵人相救重获自由。约于伊斯兰历654年定居故乡设拉子,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创作诗歌。
伊斯兰教肯定两世吉庆人生观,作为波斯穆斯林诗人与穆塔骚乌夫的萨迪也不例外。对于此种人生观的肯定与追求,体现在萨迪关于今世生活智慧与后世永恒生活的阐述中。其中,今世生活智慧的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契合之处;关于后世永恒生活的阐述中,呈现出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点。下面结合《蔷薇园》中文译本,分别予以讨论。
一、今世生活智慧:关于为人与做官
“谁要是伸长脖子,趾高气扬,就会被周围的仇人所伤;萨迪逍遥自在,地位很低,没有人会来与他为敌。”(《蔷薇园》卷一“我不肯供职的原因和闭门幽居的缘由”)[3]。
第一,不愿意担任政府官员,与君王保持一定距离,这种生活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例如中国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一思想大约源于《周易》第十卦“履”。履卦,上为乾卦,下为兑卦。乾,为天,为君,为健。兑,为说,为悦,为巫。古代,为君王决策作预测的史官名巫。履卦的卦象,直译是取悦君上,即伴君之道。《周易》履篇,专门讲伴君如虎的伺君之道。
第十卦《履》:“履虎尾,不咥[4]人,亨。初九[5]:素履。往,无咎。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六三:眇[6]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九四:履虎尾,愬[7]愬,终吉。九五:夬[8]履。贞,厉。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9]
大意为:跟随在老虎后面,老虎不咬人,亨通。初九:朴实地做事,前进,无过错。九二:道路平坦,低调处事,吉祥。六三:视力很差谎说看得清楚,跛腿偏说行走正常。如此跟着老虎走,肯定会被老虎所伤,危险。如同武士效命君王一样。九四:小心翼翼地跟随在老虎后面,吉祥。九五:尾随老虎,企图控制老虎如何走,危险。上九:审视跟随老虎的道路,仔细地思考回旋之道。非常吉利。
“履,有所蹑而进之义也,以兑遇乾,和说以蹑刚强之后,有履虎尾而不见伤之象。故其占为履,而占如是也。人能如是,则处危而不伤矣。”[10]履,行走,低调地前进。和气地、说服地跟随在刚强者之后,其状犹如跟随在老虎后面而不被老虎所伤。人如果能如此做,就可以处在危险境地而不受伤害。
第二,中国古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11]·魏·李康《运命论》)。其文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亦即,高于树林的树木,大风必定会摧折它;高于两岸的土堆,水流必定会冲刷它;某人的行为如高于一般人,众人必定会非难他。
第三,“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原文谓: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12]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13]而藏之庙堂之上。[14]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亦即,你们走吧,我宁愿象那只乌龟一样曳尾于泥涂。
第四,“学而优则仕”(《论语》第十九篇“子张”)。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论语·子张》(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6]简单地说,学,为学;优,有余力;仕,做官。子夏把做官和为学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为官与为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与目前中国正在建构的现代化的“学习型社会”,是一致的。
二、关于知识(智慧)的来源
有人问圣人鲁格曼说:“你是向谁学到智慧的?”他回答说:“我是从盲人学到的,因为他在迈步之前总要先用脚试探地面。”(《蔷薇园》)[17]萨迪这段话,借用古代阿拉伯智者鲁格曼之口,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中国南宋(公元1127-1279)著名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撰写一首七言绝句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1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明朝(公元1368-1644年)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公元1555-1636)《画旨》谓,“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19]即作者认为,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不可强学,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脱去胸中尘浊,有助于“气韵”的养成。
知识(علم)与智慧(حك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佛教文化中具有系统的“转识成智”思想,如认为“转识成智:谓转八识[20]成四智[21],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众生的识以虚妄分别为主,去除虚妄分别,即是净智。”[22]八识,是佛教唯识宗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理论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引起心理活动的五种感官;第六识是在前五识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称为意识;第七识指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是指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习气和习惯。“学佛的目的,在唯识学里讲就是‘转依’。转依有二:一转染成净,二转识成智;转染成净为涅槃,转识成智为菩提。涅槃即自性清净,菩提即觉悟”。[23]中国佛教禅宗第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六祖坛经》(慧能说,法海记录)[24]中就有上述思想。明代法师《憨山大师传》[25]记载,憨山大师(公元1546-1623)在定[26]中见到弥勒菩萨对他说:“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7]
自然,伊斯兰教思想与佛教思想是两种宗教思想,各具特点,各自独立。但是由于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公元632-661)伊斯兰教与佛教就开始大规模接触,伴随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对于中亚、南亚地区的军事征服运动,伊斯兰教不同派别的宗教学者,特别是苏非派学者、修道者,不断地来到上述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同时接触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宗教思想,二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理解与相互影响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三、善恶有报
善与恶的对立冲突,绵绵不绝。面对善恶冲突,人们取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是站在善良一边,还是站在邪恶一边。因此,以萨迪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坚持斗争、绝不妥协的原则立场。
第一,以合乎道义为准则。
“圣人说:息事宁人的谎言,胜过搬弄是非的真话。假话若能使人心安,胜于直言使人心烦。”(《蔷薇园》第一卷1)[28]
中国贤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第二》)[29]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君子总是可以通过道义团结人,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是用暂时的共同利害关系相互勾结。
《论语》(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30]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31]杨伯峻译文:葉公告訴孔子道:“我那裏有個坦白直率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孔子道:“我們那裏坦白直率的人和你們的不同: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直率就在這裏面。”[32]因此,在中国古代法律规定中,“父爲子隱,子爲父隱”是合乎道德礼法而不受法律追究的行为。
第二,以追求善行为根本宗旨。
“朋友,努力行善吧。你应珍惜今生今世,在生命结束之前,把一切善事作完。”(《蔷薇园》第一卷2)[33]
中国古代经典《周易》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周易·坤·文言》)[3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三国志》卷三十二)[35]这是刘备临终之时嘱咐其子刘禅遗诏上的话。
第三,以惩恶扬善为手段。
“善人身上的光辉,感化不了恶人的心灵;对贱人加以教诲,等于把胡桃抛向屋顶。最好是将他们一齐杀死,斩草除根;假如扑灭火焰留下余烬,杀死毒蛇留下它的儿女,都不是聪明人的办法。雨云虽然洒下生命的甘霖,柳树也不会结出果实;对于顽劣的人不要浪费光阴!芦苇里不会产生蜜汁!”(《蔷薇园》第一卷4)[36]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龙生龙,凤生凤”(《通俗篇》卷二十九“禽鱼”)[37]的通俗说法,这种说法大约来源于东汉王充(公元27-97年)的著作《论衡》(公元86年),“凤皇骐驎,[38]生有种类,若龟、龙有种类矣。龟故生龟,龙故生龙,形色小大,不异於前者也。见之父,察其子孙,何为不可知? ”(《论衡校释》卷第十六“讲瑞篇第五十”) [39]但是作者在此接着提出一种伦理化观点,“夫恆物有种类,瑞物无种适生,故曰德应,龟龙然也。”[40]就是说,普通的动物各有其类,各生其类,各从其类;至于祥瑞之物,则属于“无种适生”的德应,即祥瑞之物的出现,与君主的德性密切关联。如此,原本属于动物学范畴的问题,就被转换为政治伦理问题,由于涉及君王的德性与国家的治乱,这一问题逐步被神秘化,脱离正常的学术范畴,进而成为被少数人垄断的特权。
第四,面对恶势力坚持斗争原则。
“狼子虽然由人抚养,长大仍是一只恶狼。”(《蔷薇园》第一卷4)[41]这是闪烁着理性思维之光辉的雄辩诗句,不禁让今天的读者联想起大约十年前的“狼孩”新闻。这一诗句,一方面是基于作者个人与故国惨痛的生活经验,诗人的祖国和家园一再遭到如狼似虎的外族入侵、杀戮和劫掠,一方面是基于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社会现实的长时间观察与思考。
“劣铁怎能铸造良剑?聪明人!别为恶人枉费心神!雨水的恩赐虽然广大无边,园中百花开放,碱地寸草不生。碱地怎能生长甘松香?种植栽培都是枉费心机:你对恶人若有好心肠,就是对于好人不义!” (《蔷薇园》第一卷4)[42]此处涉及三类问题,其一,劣铁怎能铸造良剑。材料好,工具才好。其二,碱地怎能生长甘松香。碱地寸草不生,这是一个在日常经验意义下的生活常识。属于土地问题,与环境问题。虽然说,土地与环境都有改造的可能性。毕竟,碱地寸草不生是一个经验意义下的常识。其三,对恶人若有好心肠,就是对于好人不义。这是面对善与恶的冲突与斗争,一个必须认真选择的严肃的政治立场问题。善恶斗争长期不断,立场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必须旗帜鲜明,来不得半点妥协和犹豫。这种斗争精神,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善恶观息息相关。
中国儒家有“君子慎独”说,其说原文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43]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注释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倾也。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44]简单地说,就是有德性的君子对于未见之事,总是心存戒惧谨慎;对于未听闻之事,常常心存敬畏。暗处的事是最显明的,细微处的事是最明显的,因此君子独处时非常谨慎。
中国汉代鱼阳太守彭宠为人正直,遭幽州牧朱浮(约公元前6年-约公元66年)诬陷,奋而起兵攻打朱浮,朱浮撰《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谓:“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卷三十三)[45]这句话后来简化为“亲者痛,仇者快”,也就是说面对善恶斗争,一定要立场鲜明,如果助纣为虐[46],那就要让“亲者痛,仇者快”了。
三、结语
萨迪诗歌里所包涵的思想丰富多彩,既有博闻广见、经过实践检验的今世生活智慧,又有对于伊斯兰教两世吉庆世界观的阐发和理解;既有大量的现实社会知识,又有大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教义方面的知识。本文仅仅是讨论今世生活方面的若干部分,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简单比较。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shazp2009@163.com)
[1] 《果园》第二卷第11编。转引自水建馥:“译本序”,载[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2] 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节到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450人,500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至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总督亦难出诬指商队为间谍,上报国王屠杀之,侵吞商品与骆驼。成吉思汗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摩诃末拒绝要求并杀害正使,剃光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
[3]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4] 咥dié,咬。
[5] 初九,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最下面的爻如是阳爻(—),就叫初九或九一;如是阴爻(--),就叫初六或六一。
[6] 眇miǎo, 一眼盲,后亦指双眼俱盲。
[7] 愬shuò,恐惧的样子。
[8] 夬,guài,坚决、果断。
[9] [宋]朱熹:《朱熹周易本义》,17页,苏勇校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 [宋]朱熹:《朱熹周易本义》,17页,苏勇校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三国(公元220-280)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12] 原注:愿以国境之内委托贤人,王事殷繁,不无忧累之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全四册)卷六下外篇《秋水第十七》,604页,中华书局,1961.
[13] 巾笥:装头巾的小箱子。
[14] 原疏:龟有神异,故刳[kū]之而卜,可以决吉凶也。盛之以笥,覆之以巾,藏之庙堂,用占国事,珍贵之也。问:此龟者,宁全生远害,曳尾于泥途之中?岂欲刳骨留名,取贵庙堂之上邪?[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全四册)卷六下外篇《秋水第十七》,604页,中华书局,1961.
[15]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全四册)卷六下外篇《秋水第十七》,603-604页,中华书局,1961.
[16] 《论语译注》,杨伯峻,2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1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18]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19] [明]董其昌:《画旨》卷上,16页,毛建波校注,杭州:西泠印社,2008.
[20] 八识:第一眼识,即视觉;第二耳识,即听觉;第三鼻识,即嗅觉;第四舌识,即味觉;第五身识,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又称“心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第七识末那识,意识的根本,本质是恒审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
[21] 四智:第一,所作智;第二,妙观察智;第三,平等性智;第四,大圆镜智。
[22]惟贤长老:“转识成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责任编辑杨珏,凤凰网华人佛教(http://fo.ifeng.com/special/dnweixianzl/mingjiks/detail_2013_02/02/21884056_0.shtml),2016年3月26日检索。
[23]惟贤长老:“转识成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责任编辑杨珏,凤凰网华人佛教(http://fo.ifeng.com/special/dnweixianzl/mingjiks/detail_2013_02/02/21884056_0.shtml),2016年3月26日检索。
[24] 参见丁福宝居士:《六祖坛经笺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编印,2002.
[25] 参见《憨山老人梦游集》(上下),曹越主编,孔宏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6] 佛教戒定慧三学。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第三,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
[27]惟贤长老:“转识成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责任编辑杨珏,凤凰网华人佛教(http://fo.ifeng.com/special/dnweixianzl/mingjiks/detail_2013_02/02/21884056_0.shtml),2016年3月26日检索。
[28]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1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29] 《论语译注》,杨伯峻,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 攘rǎng,侵夺,偷窃。
[31] 《论语译注》,杨伯峻,1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32] 《论语译注》,杨伯峻,1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33]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34] 高亨:《周易古今注》(重订本)卷一,1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35] [晋]陈寿:《三国志》(全五册)卷三十二,[宋]裴松之注,第四册,8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36]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37] [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九“禽鱼”,6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8]凤皇,即凤凰;骐驎,即麒麟。
[39] 黄晖:《论衡校释》(全四册),第三册,7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40] 黄晖:《论衡校释》(全四册),第三册,7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41]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2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42] [波斯]萨迪:《蔷薇园》,水建馥译,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二版。
[43] 《中庸章句集注》,[宋]朱熹注,1页,上海:国学整理社出版,1936.
[44] 《中庸章句集注》,[宋]朱熹注,1页,上海:国学整理社出版,1936.
[45] 《后汉书》(全十二册)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三,第4册,11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
[46] 纣:商朝末年的暴君商纣王;虐:暴行。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