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伊玛目侯赛因
如果说哈桑的留名是因为他主动放弃了哈里发的职位,从而被什叶派认为体现了伊玛目的仁慈的话,那么侯赛因的留名则是由于在卡尔巴拉的殉教。侯赛因通过他的殉难向世人表明,他才应该是伊斯兰世界的正统传承。此举体现了伊玛目刚烈的一面,即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正统地位。穆阿维叶去世时,侯赛因54岁。据说穆阿维叶和哈桑有个约定,就是当穆阿维叶死后,哈里发的位子由哈桑来继承。既然他们两人均已过世,那么按理侯赛因是最有资格继任哈里发的人。但穆阿维叶利用政治手腕把哈里发的职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亚齐德。原先住在麦地那的侯赛因,因不愿向亚齐德宜誓效忠而逃到麦加。在伊拉克库法的亲穆圣家族的一再恳求下,侯赛因决定到库法就任。侯赛因带着家人和少数支持者于伊历60年/公元680年向库法进发。因为前后被亚齐德的军队围追堵截.他只能沿着幼发拉底河前进。当双方在卡尔巴拉对峙九天以后,他率领追随他的七十二人与数千名亚齐德的骑兵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直到战死。从此,“卡尔巴拉”惨案的祭日成为什叶派最重要的纪念日。侯赛因的尸体连同后来被归还的头颅一起被安葬在卡尔巴拉,那里从此成为什叶派信徒朝拜的圣地。对于侯赛因举动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海因茨•哈姆在他的《什叶派》一书中引用朱利岛斯•戚尔豪森的观点:“他的殉教为什叶派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对什叶派来讲,他比其父更重要,因为他是先知的外孙。有这么一些事件,它们的巨大作用不是来自当事人以及无法避免的结果,而是来自它们留在人们内心和脑海的记忆。”贾法里指出,西方学者的研究过分注重(以德国学术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而不抓住“情感”和“必要的立场倾向”在宗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们从不研究侯赛因行为的意义和目的。塔巴塔巴依认为,任何人只要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状况.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侯赛因注定是要殉教的。因为他只有两种选择:效忠或是殉教。他引用穆菲德的《指导》的记载,指出侯赛因在离开麦加时所作的演说表明他要去伊拉克,同时指出他自已将殉难,并希望穆斯林帮助他。“卡尔巴拉”惨案留给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它在什叶派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希提认为惨案发生那天开始产生了什叶派。不过,这种判断或许太武断。贾法里认为,从这一事件起,“什叶派被正式确定下来了”。阿里的死因是个人的仇杀,这是阿拉伯半岛的遗风,但是,侯赛因的死则是两个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这两个集团不是以过去的阿拉伯部落利益为划分标准,而是以在相同宗教下的对伊斯兰教“正统”的不同主张为界。在什叶派学者强调侯赛因为伊斯兰献身的宗教情感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有一小部分人也义无返顾地和侯赛因一样慷慨赴死。这些人不是像当年人们支持阿里那样仅仅是出于他们的政治立场,而是完全出于宗教情感。他们和侯赛因一样为了自己的宗教信念而献身。所以说,“卡尔巴拉”惨案也标志了伊斯兰内部出现宗教感情上的分离。因此,这种冲突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也是宗教性的。什叶派也因此从宗教上正式开始从伊斯兰大众中逐渐分离出来,什叶派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后继的伊玛目—宗教上的“正统”
برچسبها: 伊玛目侯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