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伊朗,人们自然会想起沙漠、石油、中东、西亚,还有核能危机……
其实,伊朗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家,一个高原山地国家,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接里海,一望无垠的沙漠王国中,点缀着片片绿洲……
这里曾是古波斯帝国首都所在地,曾盛极一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曾为世界各民族的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定的纬度、特殊的板块位置、独特的地质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伊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沉淀了介于欧洲、非洲和亚洲之间独特的文化体系,从自然风景到人文历史,从风俗民情到相貌轮廓,也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饮食习惯,无不体现出其虔诚的伊斯兰教文化特质,构成世界文化体系不可或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朗百姓对中国非常友好,非常热情,也非常羡慕,说中国人很聪明,每当看到中国人时,总是喜欢竖起大拇,用蹩脚的英语说“Chin people(秦人),great people, great country……”,每每出门逛街遇到当地百姓,他们总是很高兴地向你走来,与你搭讪寒暄,一切是那样的真诚、善良、热情和友好……
每当此时此刻,就觉得自己很是了不起,好像成了当地什么小头目,抑或是某级别的领导似的,无意中突有飘飘然之感,那种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此,我深深体会到,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科技发展了、国家强大了、形象树立了,就得到他国的尊重和钦佩……
还有,他们知道中国的长城,他们知道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们也知道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物邓小平,他们感激中国人民,说中国是礼仪之帮,他们的许多生活器具、农产品,甚至轻工产品……大多源自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他们的摩托车大多标有“made in China”,仔细一瞧,是源于重庆嘉陵摩托车厂的。有一次乘坐北京-德黑兰航班,在德黑兰(Tehran)机场海关安检时,我惊讶地发现,从中国返伊的当地游客,他们都是大包小包的,走近一瞧,大多是生活用具,比如电饭锅、收音机、锅碗瓢盆……等之类。
他们对前苏联非常追忆,“苏联老大哥”仿佛还在眼前,往日的辉煌仍历历在目。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前苏联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他们的许多工业产品、军工武器、汽车商品等,都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虽然现在前苏联没了,但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有底下钻洞的,大多是前苏联的东西,特别是老牌汽车伏尔加,到处都是……
伊朗百姓也很佩服日本人和韩国人,他们说日本和韩国人很聪明,他们制造的电器产品很是了得,尤其是收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他们感到非常神奇,还有日本和韩国人的汽车……有时候比“苏联老大哥”的还要好。
不过,在平日的交谈中,感觉到他们不怎么喜欢美国人和欧洲人,他们认为欧美是帝国主义,欧美搞霸道政策。他们认为自己爱好和平,国家也很和谐,没有窝藏基地分子,也没有搞什么核武器……他们想不通,为何美国人和欧洲人总是无中生有,没完没了地打压他们,不让他们和平利用核能,他们很生气,为何欧美人总是喜欢把邪恶和中东尤其是伊朗联系在一起。我的第六感觉是,如果美国真的对伊朗开战,会激起伊朗上下的极大愤怒,很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伊朗百姓是很幸福的,他们的社会福利比较好,包括普通教育、卫生、医疗、养老,日常最低生活保障都可以,这主要与他们的客观国情有关。伊朗面积163.6万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能源生产国,全国上下主要依靠出口地底下的“黑金”-石油。其次是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伊朗大多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王国,老百姓一年到头,基本没有多少事情做,主要是一些放牧的。伊朗城乡结构与众不同,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近两倍(城市人口4080万人,农村人口2310万人),他们的城镇化水平非常高。这刚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调个个儿。
伊朗是禁欲的国度,因为伊朗系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为其国教,官方语言为波斯语,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在约6390万伊朗人口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这就是为什么伊朗妇女和到伊朗旅游的所有他国妇女都必须头带伊式围巾的缘故。这里禁食猪肉,这里禁酒,因为酒会乱性。女人一般足不出户,若要出门,那只能露脸,少数还带面纱,绝对禁忌脖子尤其是头发和耳朵外露,那是非常禁忌的。听当地人说,那是专门给自己的丈夫看的……由于防止太阳照射,伊朗妇女喜欢穿着自制的黑色长衫,当地叫查尔瓦。所以,每当赶集来临的时候,城市街道到处是黑压压的一群群,那是伊朗乃至中东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就是头带黑色围巾的中东妇女。
伊朗民众很乐观、很低调,也很休闲。回头想想,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百姓生活水平稍微低点,但比较休闲、放松,自80年代初开放以来,民众生活的确一天比一天好,但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竞争也越加激烈。伊朗民众生活状态有点类似我们国家上世纪60、70、80年代的样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那种,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人与人之间很和谐,生活节奏慢,没多大竞争,悠哉游哉。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阶层和大学生们,一般都到都市周围有绿色的地方去休闲……虽然天气很热,但他们很少发火。每当深夜了的时候,难以入眠的70、80岁老头,可以开着自家破车,出去挣点外快,一般没有交警去管。正因如此,德黑兰交通拥堵现象较多,这是由他们的国情所决定的。
“顾头不顾脚”,这是伊朗百姓尤其是男人的最大特点之一。伊朗冬冷夏热,冬天一般足不出户,夏天为图凉快,通常以拖鞋代步,一年到头,他们脚下穿的也就一两双拖鞋吧了,所以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一直沿袭至今。可是头就不能这样了,无论如何头是不能亏待的,头是人的面子嘛,不论在包里、车子里,还是什么场合,必不可缺的就是镜子和梳子。哪怕吃得差一点,脑袋应该是有型的,头发应该是闪光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伊朗的理发业和拖鞋业都非常发达。
伊朗国民也很实际。因为伊朗国情的原因,百姓日常事情较少,在大多数伊朗爷们看来,一生的追求可能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好自己的房子或别墅,然后娶个自己喜欢的老婆。所以伊朗青少年,除了读书以外,平日空了不是去挣点小钱,就是去敲打石块,打造自己的房子。与我们国家不同,他们的住房都是家家户户自己亲自建造的,大多就地取材,都是用当地石头,一两层,最多三层为好。房子内外,两个世界,白天室外高温四五十摄氏度,房子里凉快无比。远处望去,房子与沙漠融为一体,从外面看,就是沙漠黄色,非常普通,但到了房子里才发现,很是舒服、漂亮、堂煌……实力较强的家庭,其房子装扮得像阿拉伯皇宫一样……因为疆域较大,且到处是沙漠,不像其它国家一样,寸土寸金,把土地管得很死,伊朗政府基本不管百姓用地,你在哪儿种地、植绿,你在哪儿建房子,基本没有人管。
伊朗是犯罪率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尤其是各种刑事案件寥寥无几。伊朗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规在伊朗社会各个领域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很好的弥补了法律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伊朗社会环境很安全。伊朗国民一般门不庇护,偷盗很少,抢劫则更少。无论白天黑夜,女士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安全的。因为,伊朗是政教合一治国,据当地人说,按当地教规,若偷东西,则砍掉偷盗之手;若不尊重妇女,视为不是男人;若欺负妇女,则要把你男人那玩艺儿割掉;若男女通奸,则按教规公审用石头砸死。犯罪成本非常高昂。让我们想想一下新加坡,再看看一下中国现状。
伊朗是个很包容的国家。伊朗是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为该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4世纪起,伊朗曾先后遭到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及英俄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波斯帝国的兴衰及多民族文明的交融,造就了波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伊朗风俗民情很独特。伊朗喜食素,尤其是自制的面皮,当地叫做馕,这与我国新疆维族相近,若出长差或远行,可把馕卷起来,可用绳子捆绑,扛在肩上,饿了就扮下少许充饥。伊朗禁欲、禁酒、禁猪肉,肉食以羊肉和牛肉为主,女人一般待在家里,料理家务,不准出入公共场合,尤其不能露出身体面部以外其它部位,这就是伊朗乃至中东国家没有女运动员的原因。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女性,可参加一些文书工作。饭店服务员都是男性的。电视节目非常传统、“绝对正规”,不需要实施“扫黄”工作。在尊重男性自由的同时,女性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非常有实力的男人,通过教规允许,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可以娶多个老婆,但在迎娶之前,必须进行“财产公正”,你必须具备养活几个老婆的经济财产,婚后决不能离婚,一妻一套房子,分布于不同地域,每个妻子不准许见面,分配给每位妻子的资产必须是相等的。
不过,看到现今伊朗的现状,你很难想像把伊朗与2600年前不可一世的古波斯帝国联系起来。
这里冬冷夏热,室外温度冬天低于100C、夏天400C以上。不到伊朗,你不知道什么叫烈日高照,在沙漠里,顺着视线,不远处,你会看到地上冒烟,当然那是蒸汽――沙漠地里仅有的水分。驾驶在柏油公路上,前方热烟升腾,轮胎下噼噼啪啪声响,那是柏胶熔化后轮胎与道路的摩擦声。每天从野外回来,衣服变成了硬壳,那时身上的汗水中NaCl沉淀结晶……还好,这里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气干燥,虽然气温很高,人还能承受下来。如果400C以上高温,在加上潮湿气候,那只有死路一条。气温高到什么程度?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随身带的两双登山反皮皮靴,走在公路上,不到两天,鞋底儿都熔化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的汽车轮胎用的橡胶可能和我们国内的不一样,要不早就爆胎了。
这里缺水少雨。几乎每日“艳阳高照”,及时偶尔有幸看到下雨,那也是瞬间即逝的“及时雨”,这对一篇干枯的大地而言,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出门不用带雨伞,当然除了太阳伞,对我们男子汉来讲,不会带那玩艺儿,因为太不方便,女稀稀的,最多在脸上膜点防护膏。我很佩服这里的一种微型“小草”,是附着在沙石中的,干旱时和沙漠浑然一体,很难和沙漠分得清,但只要一场雨过去,哪怕是一点点,它们能使大地,从褐黄色瞬间变为绿黄色,我把这些叫“变色草”。伊朗缺水缺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伊朗一公升水的价格相当于我国一公升汽油的价格。通过伊朗之行,更坚信了我的那个幼稚的感觉,那就是天地是合一的,当大地是一篇绿色的时候,那头顶上的天空肯定是多雨的。反之,若大地是一片荒漠,则天上是绝对少雨的……
这里缺少绿色。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斯克斯坦相望,境内多高原,东部为盆地和沙漠,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与中国南方情况相反,我们很难看到沙漠,在伊朗却很难看到绿色,即使在夏天,沙漠里生长的也只是生命力极强的小草,我称之为“沙漠草”。最美景就是无垠沙海中的片片绿洲……他们的绿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沙漠绿洲,部分是天然的,大部分是人工培育的,与我们南方“四野皆绿色”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苍凉是也是一种美丽,但我更习惯绿色、向往绿色……
这里石油资源丰富。我们通常把石油叫埋在地下的“黑金”,伊朗石油丰富是出了名气的。说不准儿,一不小心在哪儿戳个洞,就能流出石油来,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只能说明伊朗石油资源很多。发现、开采石油哪有那么容易?!通过在伊朗的生活,更坚信了我的草根想法,那就是天地是统一和谐平等的,沙漠和严酷的天是孪生姐妹,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严寒酷热,但并不意味着这里贫穷,因为沙漠地底下肯定有“黑金”。在伊朗,一公升汽油约合人民币一毛多,所以伊朗老百姓出车,不习惯事先加油,因为即使在路上没油了,随便问其他路过的司机拿点都可以应付过去。伊朗的水资源和石油资源正好和我国南方的相反,伊朗的油多水少,我国南方的水多油少。反正伊朗在乎的不是石油,而是水资源。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每天消耗约7700万桶原油,到2010年底将增至每天9000万桶。中东地区石油蕴藏量约为一万亿桶,占世界总蕴藏量的三分之二。在未来只有中东地区可以维持世界石油需求与供应。伊朗是OPEC第二大原油生产成员国,伊朗的石油储量约为1000亿桶,天然气26.26千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储量的10%和17%。对平衡世界能源框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也是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总是对伊朗“看不顺眼,到处挑刺”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伊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一禺,我似乎理解了余秋雨先生为什么把中东之行的感触,归结为“千年一叹”了……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伊朗乃至中东风情,可以去看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里头的很多描述,大多都是真实的。当然,若能亲临实地、详细体验,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和德黑兰大学的几位帅哥合影
知道我来自中国,伊朗帅哥邀请和我合影
德黑兰大学二年级大学生
伊朗主食之一
中世纪马车
石油井井喷处置后
德黑兰大学二年级大学生
伊朗某国家公园
体育馆
艺术中心
歌剧演出中心
伊朗的地毯很出名(丝绸之路重要据点)
现代盐湖
和德黑兰大学学生聚会
他们的轮廓很鲜明
她们很友好且大方
教堂边广场
某教堂广场
著名教堂边广场
这种破旧汽车较多
创绿很重要
与黑色风景线合影
千孔桥
伊朗百姓很休闲
难得的光景
千孔桥前
小伙子在自家楼顶上
硕大石榴是伊朗特色
经济林边难得的凉快
乘机凉快一下
独具特色的黄土房子
冬暖夏凉的黄土房子
阿訇-当地见多识广的有影响人物-“长老”
40摄氏度高温下
伊朗山地地貌
千孔桥前聚会
和美女帅哥抽水烟
完美的一家人
典型的伊朗人请客用餐
这是伊朗遍地的用车
父子俩发型都很正点
伊式靓影
可爱的小女孩在人工小溪边嬉戏
和景区的一个保安合影
景区管理员
普通街道风貌
现代盐湖
抽伊朗水烟
齐聚一处
千孔桥前聚会
伊朗代表性山地自然条件
45摄氏度高温下
为两伊战争阵亡将士而建的烈士公园
干旱沙漠中的蜥蜴
从德黑兰驾车往南400多公里,途经麦地、荒漠和火焰山一样红褐色的岩层,就到了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曾是11-12世纪塞尔柱王朝和16-18世纪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受益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的繁忙,这座城市在萨法维王朝时期达到极盛,手工业尤其发达。
"伊斯法罕半天下。"
从阿里卡普宫的露台俯瞰气势恢宏的伊玛目广场,可以想象它曾经配得上那样的美誉。长方形的广场整洁开阔,据称规模仅次于天安门广场,高头马车拉着伊朗游客围绕绿地喷泉转圈,恍惚间仿佛君临天下的阿巴斯国王在检阅自己的军队。广场一端,深蓝色的伊玛目清真寺大门和拱顶光辉夺目,马赛克瓷砖贴出细密繁复的花纹,远望只觉富丽堂皇,近看让人目眩神迷。广场两侧的巴扎聚集着各色手工匠铺,珐琅花瓶有蓝天的颜色和岩石的质地,工匠丁丁当当一锤一锤地敲打出银盘上的雕花,羊毛地毯一张张垂挂在屋檐上,像颜料在风中泼洒。买一个珐琅盘子,一个珐琅花瓶,花了80美元。不少店里的工匠都是年轻人,看来还是可以赚钱的活儿。傍晚时分,广场一角的冰淇淋店会排起长队,买当地一种白色的冰点,像一撮细碎的米线,或者随处可见的蛋筒冰淇淋。广场边的停车场也会开始拥挤,不得不让穿白色制服斜披条幅的交警出来维持秩序。
土耳其航空公司的飞机降落到德黑兰机场的那一刻,我觉得很不真实,这么容易就到了传说中的伊朗吗?德黑兰是一个大都市,那里的伊朗人对我来说是面目模糊的。在伊斯法罕,或许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开放,或许是伊玛目清真寺、阿里卡普宫、四十柱宫和三十三孔桥这些古迹的存在,我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伊朗。伊朗人三五无业青年聚在街头小店吃冰淇淋,喝果汁,打扮时尚的墨镜帅哥和他妆容精致的女朋友在关门的景点门前商量接下来该去哪里。阿里卡普宫有小巧的音乐厅,用满墙镂空的雕花制造混响效果。夜色中的三十三孔桥像一条珍珠项链,从容地夺去明月的风采。在看不到40根柱子的四十柱宫,我第一次看到独自拿着单反拍照的伊朗女生,也惊艳于流光溢彩的壁画,它们让我联想到梵蒂冈博物馆的西斯廷教堂。
在伊玛目广场,我看到英俊沉默的伊朗男人坐在长椅上等待;笑容灿烂的伊朗女孩一边提着长及脚踝的黑袍,一边跑动着捕捉空中飞跃的羽毛球;母亲和孩子在花坛和喷泉边依偎在一起合影,偶尔转过脸来向我们的相机微笑招手;22岁就已经结婚的女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主动找我们攀谈(攀谈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了解我们对伊朗的看法),她的记者丈夫羞涩地介绍他制作的伊斯法罕风光片;清真寺巴扎的小贩油嘴滑舌地招呼我们去他的小店;一群戴黑色头巾的女高中生不顾带队老师的催促,看到同行的中国小伙子兴奋得尖叫,把他当明星一样围着要求合影;一旁也有吃着冰淇淋的中年女人,看到我们的镜头便转身以头巾遮面;身着浅绿色制服的旅游警察诚恳地请求我们填写意见调查问卷,几乎是央求着我们"有任何小事都可以找他们帮忙。"
有在伊朗工作的朋友抱怨说伊朗人很赖皮,表面热情,但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不认账,商业契约常常就是一纸空文。另一方面,他们也很有人情味,多说好话以礼相待,充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有些小事也就通融了。对和他们没有打过交道的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可爱的缺点。其实,用一种性格概括一个民族是可笑的。朋友对自己一位勤奋可靠的伊朗同事就倍加欣赏,可惜的是,很多像他一样任劳任怨工作的伊朗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富裕,而有遗产有房子的富人却能轻易地靠投机赚取美金,住房难、失业率高是老百姓抱怨最多的,由于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的传统,许多无力购房的年轻人就这样耽误了成家。伊朗总统内贾德出身平民家庭,被认为是有心改革经济的领导人。他取消了对能源业的巨额补贴,近期还启动了机构精简改革计划。但我对伊朗政坛实在不够了解,这些措施能不能取得实效,恐怕也没有资格去评判。伊朗大权在握的还是最高精神领袖。在我所到之处,几乎都有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相片,如同土耳其到处悬挂的凯末尔照片一样。土耳其和伊朗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一个是世俗政权,一个是政教合一,却同样把一两个领袖当作神一样崇拜,只是土耳其崇拜的是世俗主义的先驱,伊朗崇拜的是宗教领袖,实在有趣。
在我们住宿的历史悠久的阿巴斯饭店,结账离开前,我趁人不注意偷偷拍下了前台悬挂的领袖照片。放下相机,我忍不住想象,会不会有这些照片从墙上被取下、让他们走下神坛的那一天呢?如果真有这一天,土耳其一定不是现在的土耳其,伊朗也一定不是现在的伊朗,恐怕伊斯兰世界也不会是现在的伊斯兰世界了。
四十柱宫
阿里卡普宫
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清真寺
三十三孔桥
食在伊朗,少不了藏红花饭,拌着黄色藏红花汁和奶酪的米饭看起来很独特,吃起来却味道一般。这家德黑兰名餐馆的羊排是一绝,连来自烤肉王国土耳其的我都得给满分。饮料方面,酸奶和土耳其的Ayran其实一样,由于禁酒,伊朗的无醇啤酒也很受欢迎!
在伊斯法罕吃的坚果仁煎鱼
Abyane,伊朗最古老的村庄之一,红土房子、瘦小的毛驴和戴一样花头巾卖苹果干的老太太,是这里的名片。
村里房子的门设计是有讲究的,男客来访,敲左把手,女客敲右把手。
据说这些房子都冬暖夏凉,在地震多发的伊朗居然能矗立这么久
这位老太太说什么都不让我们和她合影,看我们拍她该不高兴了
老村外围建了新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已不在老房子居住。离开村子时正好孩子们放学,想起了伊朗电影《小鞋子》
新村的居民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回德黑兰的路上经过Kashan,错过了当天正在举行的玫瑰节,但Fin Garden的欢乐深深感染了我。一汪泉水,就能给孩子们带来那么多快乐。
这里的游客之多简直可比拟国内的黄金周
花园里偶遇的长袍男人,看起来仙风道骨,但是一路打着手机,应该是阿訇?
Damavand雪山,伊朗最高峰,远看像富士山,靠近山脚,野花青草蔓延,空气清新冷冽,山下小镇有好喝的当地酸奶。
(1) 摇晃的尖塔:
伊朗每周的休息日是星期五,所以要参观必须选择周五以外的时间。今天要去的地方特别多,大家起得比较早,一大早来到了摇晃的尖塔(Manar Jomban.Shaking minarets)直接叫名字的话是“琼班塔”,其实这是一个伊斯兰教神秘僧侣Abu Abdollah的陵墓。景点很小,逛一圈只需要几分钟,但是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搞清楚这尖塔是怎么摇晃的。过去,游客可以直接登上尖塔摇晃,只需要摇晃其中的一个塔,另外一个就会跟着晃动。现在他们大概是担心没有节制的摇晃,会把塔摇倒了吧,只每隔一个小时让一位工作人员上去摇。我们虽然起了大早,可是刚好过了正点,所以还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等到下一次摇晃。
随着时间慢慢接近正点,游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关于这个尖塔为什么会摇晃,有一说法说是因为设计的缺失,还有一说是建材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摇晃的时候,两个尖塔一起晃动,塔顶的铃铛也会跟着叮当作响,十分热闹。我们这些看客,只是为那个摇塔的人流出一身冷汗,摇晃的幅度也真够大的,居然能600年而不倒。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纪念馆。亚美尼亚是古老的曾经强盛的国家,后来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战期间,亚美尼亚人错估了俄国人的野心,选择加入俄罗斯阵线,希望与俄并肩对抗土耳其,争取独立建国的机会。土耳其愤而将其驱离,而俄国没有伸出援手,大批亚美尼亚人被迫出走。


这便是旺克大教堂了,公园3世纪,波斯阿萨西斯王朝(Arshak,安息王朝)晚期,王室的一支被分封到亚美尼亚,当后来安息被萨桑王朝推翻时,阿萨西斯家族的两个遗孤逃到了亚美尼亚,据说他们在那里一直统治到五世纪。传说中一位遗孤后来回到波斯的萨桑王朝,而另一位去了拜占庭,并在那里接受了洗礼皈依了基督教,据说他就是亚美尼亚东正教的开山大主教格里高利(St.Gregory)。
更进一步的说法是:因为萨法维王朝时代,修建了许多大型清真寺,如伊玛目广场清真寺等,而亚美尼亚人以能工巧匠著称,于是从亚美尼亚调集了大量能工巧匠来修城,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亚美尼亚社区。伊斯发汗现在大约还有一万多亚美尼亚人,13座教堂。而这座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始建于1606年,1655年重建,建筑的风格混搭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风格。教堂内部以及博物馆都规划得很漂亮,文物也受到了良好的照顾,可惜教堂内部不能拍照。
难道这就是失传多年的,传说中KFC失传已久的同胞兄弟ZFC……异国遇兄弟,内牛满面啊。
(1) 鸽子塔
离开了教堂,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古老的鸽子塔。鸽子塔上非常有规律地布满成千上百个密密麻麻的鸽子窝,为了吸引鸽子进入,还在有的鸽子洞里放了仿真的鸽子。鸽子塔不仅能提供鸽子肉,还能提供肥料。现在依然有鸽子,有的窝里还有鸽子蛋,做观光用。游客可以沿着塔里的楼梯盘旋走上顶层。
地上都是鸽子屎,整个建筑的味道不大好闻啊。
仰头拍照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炸弹袭击!
跑到鸽子塔顶层拍了这照片,下塔的时候,才发现团友都走光了,把我吓出一身冷汗。一个人在里面,别说有多阴森了,还有鸽子飞来飞去。
中午吃饭的餐厅,随后帖子会奉上这几天的美食。其实,伊朗真不算是美食之都,天天吃的东西都是那几样,不过很开胃,到现在还是很怀念。完吃完午饭,我们即将进入伊玛目广场,早就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个广场的介绍,现在有点激动啊……
伊玛目广场,号称世界第二大的广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名是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拉。曾被称为皇家广场——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是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后为操练和检阅军队、打马球而专门修建的。可以同时看到国王清真寺,伊玛目清真寺,以及阿里·卡普宫
。
这座占地面积超过8万平米的广场,中心是草坪、绿树、水池和喷泉,极目广场四周,精美的清真寺,皇宫,巴扎,一应俱全,真可谓萨法维时期波斯帝国政治,经济,宗教等文明集中体现。
为了让清真寺既与整个广场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又符合宗教的要求(壁龛必须正对麦加方向),于是,设计者非常‘特别’地让伊玛目清真寺‘歪斜’了,从外面看去,大门和礼拜堂不对称,成一定角度,大门正对广场,而整个建筑的轴心正对麦加。
伊玛目(imam) 原是阿拉伯语中的“领袖”。
伊玛目清真寺
伊玛目在阿拉伯语中原义是领袖、师表、表率、楷模、祈祷主持的意思。逊尼派中该词还是如此。是伊斯兰教集体礼拜时在众人前面率众礼拜者。在什叶派中,伊玛目代表教长,即人和真主之间的中介,有特别神圣的意义,《古兰经》中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秘传,信众才能知其奥意。当代什叶派内部分为十二伊玛目宗、七伊玛目宗、五伊玛目宗、阿拉维派等分支。其中十二伊玛目宗认定从阿里开始,总共有过十二位伊玛目。第十二名伊玛目已经遁世隐没,但将复临人世,带来和平、正义和安定。
这个石缸的作用是在仪式的时候可以盛果汁给大家喝 站在图上对穹顶的深色地砖上拍手或跺脚,即可听到7次回声,且声音可以传到大殿的各个角落,甚至外面的门廊。阿訇站在这里宣读的时候,就可以把声音传到各个角落。
极致繁复的穹顶,真是败给伊朗的工匠了。
在墙角看见一段波斯文字,就问F这是怎么回事。他给我们讲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清真寺的墙砖非常的坚固,于是国王对监狱里的死刑犯说“要是有人可以把《古兰经》雕刻到坚固的墙砖上,就可以免于死刑。”有一个死刑犯站了出来,接受这个挑战,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墙砖上雕刻《古兰经》。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这位死刑犯刻着刻着,发现要在如此坚硬的墙砖上刻完《古兰经》简直要命了,自己放弃了挑战。但这段文字也被保存了下来。
在清真寺里遇见了一位阿訇,据说头山缠黑色头巾还是白色头巾是非常有讲究的。凡是戴黑色的,据说血统是可以追溯到默罕默德的。
市集入口前排列着整齐的马车,时间不够,只能看看了。
它与广场周围的其他建筑同时期修建,至今仍然是伊斯法罕经济活跃的标志,每日游客如云。据说,巴扎大门的壁画十分精美,描述了当时流行的占星术,还有当时阿巴斯大帝与乌兹别克人作战的场景。
清真寺旁的市集,市集也叫大巴扎。这是整个行程里唯一可以SHOPPING一下的地方了。可是,垫付了签证费,我就是一穷光蛋了。要开始在脑子里构思一下要向哪位大款团友借钱的问题了。
伊朗的地毯举世闻名,除了手工编织的地毯,就是这样的印花毯了。燃料是纯天然的,不会褪色。
橱窗里放着各种雕刻好的模具,真应该买一个回来的,太喜欢了。
各式的水烟壶,是玻璃的不好带,所以心里再痒痒也没买。
各种各样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使用的香料看起来颜色非常的鲜艳。买了两盒非常鲜艳的伊朗糖果,吃起来也非常的甜。菜同学把我忽悠进了一个古董店,里面可以找到很多有历史意义的旧物。穷人拉选了四张有意思的邮票送给喜欢集邮的妈妈。
伊朗真不愧是中国的好朋友啊,没有什么版权意识。到处都是盗版的光碟,更夸张的是连机场都有。
伊朗的细密画也非常出名。在各种各样的物件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看了都头晕的图案非常的精美。视盘子的大小,价格也不一样。一个巴掌大的细密画盘子大概卖30美金。
这位老人在手工制作银盘
这块动物皮毛上印的是《古兰经》?哎 伊朗简直就是《古兰经》的世界,反正也看不懂,就当做都是《古兰经》吧%&¥#@*这一块只卖30美金,啊……如果我的500美金还在的话就带几块回来了。无数次的扼腕以后,想哭连眼泪都掉不出来了。
国王清真寺
也许你看到了它特别的地方了?对,它没有宣礼塔!这座清真寺起初是阿巴斯为来自黎巴嫩的长老Lotfollah而修建,后来成为阿巴斯的私人清真寺,因此才没有宣礼塔。与伊玛目清真寺不同,这里的装修是以柠檬黄色为基调,而不是蓝色。
壮观的穹顶的最顶上,是一个孔雀的图案。当阳光从穹顶四周的窗户里照进来,正好有一束光构成孔雀的尾巴,孔雀尾巴的方向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蓝色的旋转柱子,好美!
相机不够好,拍不到上面的孔雀,&*¥%の……最中间的地方真的有一只孔雀。窗户下面的一圈蓝色图案,是《古兰经》。
在阳光下,每一个窗户都好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广场西侧,是6层的‘高层建筑’,阿巴斯大帝(1587~1629)的皇宫:阿里·卡普宫。
我们去的时候,四周全是脚手架,在整修的二楼上的游廊是阅兵、观看马球的场所。非常遗憾,2层以上全部在整修,所以,我们不能登高望远,俯瞰全城,也不能欣赏那里精美的壁龛和雕梁画柱的音乐厅了。据说,阿里·卡普宫有一地道通向清真寺,皇族们做礼拜时无需抛头露面从广场上通过。
2010-9-19上传伊朗图片
这里是皇帝的音乐厅,四壁镂空着各种乐器的图案,据说这样可以让声音达到最好的效果。
好美啊 好美啊 好美啊!
里是我们吃晚饭的餐厅,餐厅的名字很特别,是根据《一千零一夜》里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的名字起的。入口处的门拴很有讲究,一边代表男生,一边代表女生。不同的门拴叩门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男性客人来就由男主人开门。如果是女性客人,就由女主人接待。处处体现着男女之别。
哪个代表男人,哪个代表女人,不用我说了吧,大家都明白的,哈。
这里最出名的是炖羊腿。啧啧,真是赞到想喊娘啊。。。
写游记是体力活,终于差不多要写完了,明天是最后一天了。